【走路循環教學 - 影片心得】【Chris】- part one
X
【走路循環教學 - Ian 和 Frank 的對話】【J⁺】- part two
[ Frank說 ]
“角色走路的性格是用他雙腳與地面接觸時的姿勢來決定的”
走路循環中,能決定角色個性的姿勢是有先後次序的。而其中最重要的,決定角色性格的,就是他踏地時的姿勢 (contact pose).
於是我跑了playblast,使用Stepped tangents的設定,也使用線性測試 (line test) ,以確保角色碰觸物體的時間和故事敘述的是一致的,然後調整了其它的key (關鍵格),像passing position (順帶姿勢),還有 break-downs (中間張) ,這些動作,角色的平衡感不全在他的掌握下,而是被蹬起的力道控制的。
也就是說, 控制 [次要姿勢] (secondary poses) 的能量(力道),同時被物理與情緒能量控制,這些 [次要姿勢] 可加強 [接觸姿勢/極限姿勢] (contacnt/extreme poses) 要表現的角色個性,也同時要保握物理學和重量性。事實上,展現物理學和重量性對 [次要姿勢] 是較重要的。角色的性格與思緒在雙腳觸地的 [接觸姿勢] 下表現較有說服力。
當然,表演是整體性的,每一個key都是有關連性的。上敘的思考方式可以幫助初學動畫師了解如何利用 [觸地姿勢] 表現清楚的個性與情緒和用 [次要姿勢] 表現重量感和力道。
簡單來說,應該努力把 [觸地姿勢] 調好,確定情感在當下有被傳達出去。然後我們在針對 [次要姿勢] 加入故事性。但要注意,角色同時受物理學的影響,例如地心引力 (角色會不由自主地防止自己摔倒),最後,所有角色的姿態與態度都是因他的思考而起的。
這些觀察是否正確?
[Ian 說]
我覺得這個討論很棒,基本上,能用越少的動作去表達故事是越好的。
如果你可以用較少的pose (姿勢),這意味著,在陷入艱難的物理學和技術之前,你可以做更多的嘗試和探索。
當老師,你會發現,有95%的學生不想去嘗試不同的表演。他們只想做一種,然後繼續往下做。因為他們被所謂的動畫就是 "中斷後,繼續往下做" (getting on with it) 的假象給騙了。
能讓學生發問且停留在 “為什麼這角色在做他現在做的事?” 的階段越久越好。所以把每個階段的姿勢分開來,是很棒的想法。
我想補充的一點是 [極端姿勢] 與 [接觸姿勢] 中間變化的 [多寡] 也是在表現個性上很重要的。這就是為什麼我喜歡把 [極端姿勢] 與 [順帶姿勢] 歸類在一起,但我可以了解,分開來處理的好處。
原文連結: http://sbit-animation-centrala.blogspot.com/2008/12/anima.html